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關西夏食散策4-奈良的美麗印象


關西夏食散策4-奈良的美麗印象

炎炎夏日一來,恍若一個瞬間把我帶回到去年夏天在日本的日子。一時之間突然發現當初說好要寫的食記雖然寫了三篇,實際上還積欠了不少呢。這幾個月以來,雖然過得忙碌,但也總是抓著不少時間放空,一下子就把萬城目學的關西三部曲(電影)給看了不少。儘管風格上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但是在邊笑邊看的過程中,還是得到某種難以言喻的放鬆吧。

我常跟老江說,如果可以我還真的希望有機會能到奈良住上一陣子,因為當看見奈良鹿可以這般悠遊的在公園裡走,讓人覺得恍若踏入了另一個世界一般。如果住在奈良,光是公園本身就足夠我消磨時間了。而人人說的奈良「睡倒」,說是什麼也不用做便能夠財源滾滾,這也足以表示這個千年以前為日本首都的地方曾經如何富裕。

身為一個來自外地的人,究竟要怎麼去描繪或是形容一個城市實在是不容易,因為有些時候記憶反倒有點像是一陣風吹過一樣,剩下一種難以言喻的感知,視覺是無法描繪的。不過因為蜂蜜找小熊的關係,我就特別會對食物記得多一點,話說如果哪一天開始寫些別的,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了吧。

奈良,第一件是就是要品嘗一下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佛布丁。從JR車站出來便有一間,但是如果沿這熱鬧的商店街,也自然而然會找到的。有些人在乎布丁的味道,這間味道是很棉密扎實,但是讓我更加動心的還是他整個品牌給人的溫暖感受。

可愛的圖樣是日本真的讓人很喜歡的原因,
打開蓋子以後,那個小球鮮奶油上頭還放著一片閃閃發光的金箔,真的是有種細膩到很幸福的感覺。

還記得當時候離開奈良的時候還趕緊在車站多買幾個,因為實在是太可愛了。



對於日本神社歷史其實不是很懂的我,最近也因為在放空的時候看了幾部卡通,才真切的感覺到原來日本神社還真是很多當今日本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呢!而回憶起這次去的各個神社裡,奈良的東大寺,還真是我心目中真的很令人感動的地方。也許是因為要到達東大寺,是通過了一個公園綠地、到入口、經過迴廊等等,才走上那片寬敞的大道,所以覺得是一個參拜很好的經驗。東大寺本身建築優美、莊嚴,而因為恭奉著釋迦摩尼佛、又有千里眼跟順風耳,使我感到非常熟悉。那巨大的石像,和精湛的工藝,也讓人感到敬畏而忍不住讚嘆。



奈良,必吃之二是柿葉壽司,到關西想必就是要特別認真地品嘗一下箱壽司之美。而在這裡包著柿葉的壽司,更是當地名產。




所以我們揀選了一間看起來頗為舒適的店,便開心的點了幾樣!可愛用柿葉包裹的壽司,感覺很不像是現在生活在什麼都是塑膠袋的當代食品,有種由時間所萃煉出的安定。也許是我過度的解讀與想像,但那何嘗不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好想像。

由於這次的旅行抱持著悠哉閒散的精神,我們幾乎算是沒有特別目的的走在奈良公園裡,走著走著就來到了一片大草原山坡,這個地方相較之下人很少,而因為山坡又與道路隔了欄杆,還有一個小閘門,所以不是我們可以越過之處,但是一望眼,山坡上竟是成群的鹿,悠悠哉哉的在陽光下吃著草。選了一張木椅子坐下休息,感受著一片祥和。有趣的是,在我們這一邊懶洋洋的鹿,竟然一隻隻的站起,往山坡閘口走,一隻接著一隻的形成了一個隊伍,他們靜悄悄的。一時之間我們還困惑著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直到一隻鹿走來,引領著隊伍,穿過閘口阻擋人進入的閘門口,我們才驚訝的發現,鹿群要回家了。隨著第一隻鹿走上山坡,其他的鹿也就一隻隻的穿越閘口,加入了龐大的山坡上鹿群。




這次到奈良,其實也恰巧趕上了他們的萬燈會,接近下午時分,便開始看到大人帶著年紀尚小的孩子協助點燈。慢慢的一整條路上的古老石燈籠都漸漸亮起,人潮也漸漸聚集,節日的氣氛也就越來越明顯。




這次的旅行在奈良只停留了一天,但是對於這個老城的印象,卻是特別鮮明而深刻。這邊另外附上一張古梅園製墨,誤打誤撞的在奈良替爸爸買了個鑲有櫻花的墨條,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古梅園可是墨條界裡的有四百餘年歷史的最老製墨品牌!就是這樣無心插柳的驚喜,讓這個古都,特別令人喜愛。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書寫與興趣




關於書寫這件事情,每過一陣子就會有所遲疑。如果喜歡寫,又為何不書寫?我常想,這是因為書寫本身是一件太過貼近自己的事情,就好像某一種程度上的暴露,而這讓我常常提筆後,沒一會兒就暫停,因為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看見了謬誤與滑稽,但也許這也就成為寫作最重要的一件事,那種勇於看見自己的滑稽,以及那種,管你三七二十一我說了算的霸氣。很可惜,對現在的我而言,勇氣和霸氣暫時都沒有,只能戰戰兢兢,偶爾挑戰自己的幾條腦神經,假裝沒事的寫著。

要寫什麼?這是一個相較之下困難的議題。有人說,如果是念文學的,難道不該是文思泉湧般的書寫嗎?我想就是因為越是深入在這個領域裡,就越是無法書寫,越是認為文學有其真實的力量及其責任,就讓書寫更加困難。而我想,我一直都深刻地認為書寫本身為一件嚴肅的事,如同自己指導教授所言,書寫永遠是帶著某種對於社會的關懷而執筆,這也讓我每每想起寫作,都退避三舍。

這幾天在雨水聲中,我花了十足的時間觀照自己的生活態度,我發現,我需要的是一項興趣,一件事,是我可以在煩惱之時解憂,可以在無聊之時打發時間,可以在天氣明朗、大雨滂沱時成為心中花園的興趣。左思右想一番,卻發現這終究是回到寫作這件事。

我記得,還是國小時候的自己如何可以用一本無痕筆記本和一隻透明自動鉛筆娛樂自己一整個下午。沒有所謂的對錯、沒有所謂的責任、只有一種我必須書寫,而且我想書寫的樂趣。好像每一個畫面都能是下一個章節的開端,每朵雲彩都可以是一個故事的一個場景。當然,這樣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很快地在高中升大學時被扼殺,怎麼說當我需要想盡辦法考上理想學校的時候,那些稍微抒情而浪漫的文字顯然不太符合學測指考期望,也只得默默進入潛意識,成為童年記憶。

但,也許是時候開始動筆,當這個世界顯然還是有太多值得被記錄,同時也看到當文學已然不再是過去嚴肅的文類之時,我想我可以趁虛而入,寫幾篇散文、記錄些生活之美好或煩躁,作為一種日常的興趣。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京都隨筆,那日夏天的四条初次見面








網路提供一種難以言喻的串連,它能夠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候發現過去遺忘的事物,但同時也快速的洗刷每一日的生活。自從無名小站消失以後,或是應該說自從社群網站開始取代網誌以後,書寫的習慣默默的下降,僅剩下沒有讀者的Doc文件,被安置在資料夾內。

很剛好的看到好室友的網誌以後,深深地為她美麗的遊記感動,也想到寫作之於生活的重要性。這個介於公開與私密的空間裡,也許還尚留有一片寧靜的空地。我還記得室友這樣說過,她選擇以步行的方式走過台灣,穿越各個小巷田野,她說,這是用最溫柔的方式看台灣,以這句話做為啟發,我希望能夠以最溫柔的方式擁抱生活。也許這是建立在與自己溝通之上,也許這包含了與他人之間的相處,但無論如何,在溫柔之中尋找所謂的力量,是一種我對於生活的態度。


最近大多數的時間書寫著吃,談論著很單純的氛圍、也牽扯到深刻的感受,只是難掩在社群網站上那種喧嘩所創造出來的急躁,連斷句都斷不好的地方,實在很難去延展一個想法。所以希望可以重新拾回部落格,期待能夠在資訊爆炸的時刻裡,還能真切的、自然的闡述。


現在來說繼歐洲之後的旅行不知道會不會距離太遙遠,但也許模糊的記憶總能添加多一份沈澱過後的香醇。旅行這件事實在太過誘人,它總能帶人遠離自己原本處在的位置,提供一種歸零的生活態度,然後在用所有感知與思緒所觸及的範圍去充滿一個人的靈魂。我想從去年8月的日本行說起,也許是最適當的。



旅行筆記


這幾次的旅行,我特別喜歡用箭頭以事件串聯整天的行程。一方面是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記錄下所發生的事,所遇到的人,也算是開始漸漸的認知記憶不可靠這件事。在旅程結束的時候,坐在飛機上、火車上一併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去記錄,像是一個回顧一樣,透過這個方式給感知一個架構,也算是梳理旅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記得很多人在我回來後驚奇地談論日本時都露出了狐疑的眼神,一方面好像不特別訝異,後來我才漸漸明白,畢竟有好多人都去了日本,簡直都把它當後花園一般,有連假便到日本旅遊一下。但這次到日本的旅行對我而言彌足珍貴,彷彿一種對於自身重新的檢視,同時也開始建立更多態度。也因為這次的旅行,我開始閱讀更多關於日本文化的書籍,而越是閱讀,對於日本就越有深刻的認識。


我記得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曾經這麼跟我說,每個人都有她屬於的城市,而這個城市不見得是妳出生或是生長的地方,但也許是在人生的某一刻與妳相遇的地方,我想目前對我而言這個城市就是京都。日本文化的壓抑也許充滿了問題,日本性別不平等也許仍舊需要探討,但是京都的內斂和他古老的紋路讓我感到無比的舒適。也許這歸咎於生長過程中深到骨子裡的那一點點一絲不苟、那種沒能大辣辣的玩笑,在京都,我發現可以不需要假裝大辣辣、不需要假裝幽默、他是一個熱鬧卻很靜默的城市,她可以很溫柔的看著人世間的一切變動,而不需要強勢的介入,也許就是這一份獨特的孤寂美,給了我一種在嚴謹中最大的自由。


我從大阪入境然後搭著JR前往京都,車子駛過大阪城市風景,我看到那方格似的房子一棟接著一棟,有著看得見的走廊和公共樓梯,像是從小看到大的電影一般,熟悉卻又不真實。隨著車子越走越遠,眼前的景色漸漸地攤開,在黑暗中我開始看見了平房,也許是我的想像,但是我猜我來到了京都,這個被傳頌已久的古都。


穿梭在聽說很複雜的捷運地鐵系統中,我拖著大行李,馬上就感受到日本上班族的文化,那些西裝筆挺的男人白色襯衫和黑色西裝褲,在四條地鐵站中直接形成了一種誰也擠不進去的文化。因為抵達的時間已晚,我和住宿房東Kamo 約在一個神奇的電梯出口,我不斷的探頭來回望著,直到一個有著日本特有的捲髮年輕男生朝我走來,就是佐藤健的那種捲髮,他很有禮貌得與我握手致意,並親切領著我和J前進。


一路上知道我們來自台灣以後,Kamo便與我們開始聊起台灣。也許當離開了被稱作家的地方,我們才能真正的開始談起台灣。他笑著說他去過台灣,並開心的跟我們說他印象最深的是夜市,然後非常的率性的說「吼搭啦!」,這句道地到不行的台灣話,對我來說好陌生,但是從一個外國人口中說出卻也可以精準地感受到一種台灣印象。也許就像那一天我在誠品翻到的一本台灣的顏色這本書中特別提到的酒瓶綠,那種屬於啤酒的綠色,哪裡也複製不來的台灣印象。


將一切安置好以後,Kamo很輕切的道謝然後離開。那是一間頗舒適的套房,有著獨立的餐桌、流理台、日本人的小浴缸、還有隔出來的浴室。日本的衛浴系統真的是我心目中的一絕,從省水概念到各式各樣讓浴室能夠更加舒適與乾淨的方法,都一再顯示出對於生活細節的要求。我想一個國家的觀光與美學與氣候永遠脫離不了關係,而地處潮濕的副熱帶的台灣要怎麼樣才能發展出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舒適,則還有好多的考驗。


京都是個早睡的城市,除了鬧區以外,其他地方很快就關店。接近晚上十一、二點我們便選擇在附近走走感受一下京都的夜晚,一邊也找到了在日本的第一餐。我看到了一間標有限定台湾拉麵的大大廣告,往門口一探,狹長形的店家內燈光明亮,有著很多正在大啖拉麵的人!心想,雖然特別標寫台灣,但應該是家日本拉麵店吧!



一走進拉麵店,就有店長精神奕奕地招呼,並要我在一旁的長椅上看菜單稍等,豐富的菜單一時之間讓人難以抉擇,不過炎熱驅使之下,夏日的冷面頓時擊敗所有選擇。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我進入比手劃腳的點餐模式,而屈膝半跪點餐的店長,讓我第一餐就見識到日本人服務業至上的不可思議。坐在位子上,先是有小碎冰滿滿的水杯,一緩這幾日的高溫。說到冰塊,各個地方對於冰塊似乎有不一樣的看法,想起在義大利,跟服務生要冰塊,卻怎麼也要不到、到柬埔寨冰塊是一塊和玻璃杯差不多大,日本這間餐廳的冰塊,是小塊小塊卻真的冰涼沁心。另外每個位子都有各式各樣的醬料,不需要與其它桌共享、分類的種類之多,也顯示在味覺上面能夠有多細膩的調配。除了食以外,桌上還有兩樣令人莞爾的小物,扇子和一盒小小的彩色橡皮筋。扇子似乎是京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相較於在台北我們平時是隨手拿紙為扇,京都的扇子還真的是細緻美麗到不行。而橡皮筋,則是讓長髮女孩們不需要在吃拉麵的時候還要分心顧頭髮是否會沾到碗內,真的是很貼心。




冷麵一上桌,就以繽紛的姿態示人,幾片叉燒、醃漬物還有一大球的蘿蔔泥,蔥與沒見過很硬的小檸檬,另外還有兩塊堅毅不化的冰塊。夾起麵,不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細麵,而是微寬的拉麵。一口拉麵,就感受到那種所謂熱煮後冰鎮所達到的嚼勁,冰冰涼涼的配上微酸偏鹹的清爽醬汁,是夏天渴望的清涼。雖然已經到了九點多十點,這兼營業到半夜的拉麵,卻不停地有食客們上門,而宏亮的店員歡迎聲,也在古都的夜裡,給了一種跳脫了時間,屬於人的活力。隨著夜深,我睡去,然後等待著第一個早晨的來臨。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這部十餘年前拍攝的片子,在2015的今天還是一部都會生活的經典,充滿了法式幽默和那份恰恰好的浪漫。


艾蜜莉在家附近的巴黎蒙馬特的咖啡館工作,像我們可以想像的一般單身女郎,她在巴黎有個小公寓、擺著植物的陽台、幾幅畫和一隻會窩在床上的貓。唯一不同的是她那稍微會跑過頭的想像力,或者更精確地來說,是對於生活周遭擁有一份比別人多一點的感覺。

她會拿著望遠鏡觀察樓下畫著雷諾瓦<<船上的午宴>>的玻璃先生、為常被叫大呆瓜的水果攤助理打抱不平、為自己缺乏愛情的掉淚。然而她總是想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一個巧妙的機遇之下,她找到了一個被藏在廚房磚牆後裝滿回憶的鐵盒,並將它物歸原主,看著鐵盒主人的感動的淚,她開始努力的幫助生活周遭的人,悄悄的為旁邊的人帶來小小的幸福。

艾蜜莉故事裡一個有趣的矛盾正便是「幫助他人幸福」跟「如何把握自己幸福」。對艾蜜莉而言兩者之間有著無法跨過的鴻溝,艾蜜莉幫助別人達成快樂是很快速的付諸行動的,但面對自己的幸福反倒卻總是逃避。雖然乍看之下是好幾條線的故事情節,艾蜜莉協助他人卻深刻地反映出她自己對於幸福與快樂的渴望。艾蜜莉笑得越是開心、越是單純的為他人安排幸福的機會,越是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於自己的幸福是多麼的渴望。

這部片裡我覺得特別成功的應屬於它顯著且獨特的人物刻劃。每個腳色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與態度,顯得非常的活靈活現。每個角色在這個故事裡都有那麼一點的奇怪、但卻因此顯得再真實也不過。在情趣店工作的男主角、瘋狂監事前女友的咖啡店男子、失敗無所事事的作家、總是窩在家裡不肯出門的艾蜜莉爸爸等、總認為自己身體虛弱的香菸攤老闆娘等,也許就是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點脫離常軌的刻畫,反而創造出一種出乎意料的平衡感,讓整個故事的流暢性可以恰恰好的介於誇張與真實之間。

如果真要說,也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小小的異想世界,對於什麼東西的愛戀、執著、和瘋狂,如果沒有,那啟不是太無趣了嗎?

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p3836VtZ0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義大利自由行-南歐印象

義大利自由行-南歐印象
        

        談論義大利,就像是講述一個遙遠的夢或是神話中異國情調。義大利這只靴子所蘊藏的不僅是文藝復興的緣起、帝國興衰的歷史,同時帶著屬於遠方歐洲大陸上所認同的陽光、休憩與生活。

        決定要去義大利的理由是因為常常在閱讀作家和藝術家們的生平時,發現他們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前往義大利。為了想一探究竟,了解是什麼樣的地方如此倍受讚嘆,所以決定去義大利,而且只在義大利。 第一次自己計畫出國,這個充滿義大利文跟扒手的國家,讓身邊的友人膽顫心驚。然而,在我滿是義大利浪漫情懷的影像裡已經容不下另一塊土地。
        我瀏覽了充滿選擇及繁複計畫的無數網站後,感到暈頭轉向,但最終在典藏旅遊網站簡潔的設計以及客製化的旅遊計畫中找到了最適合我的義大利自由行。我抄下了地址即刻前往典藏旅遊。

        還記得坐在典藏旅遊的辦公室裡和彭先生討論各種行程的可能。大螢幕的電腦在一旁供我們隨時檢視最好的航班及旅館的位置。最後決定在這十來天的義大利之旅中遊訪米蘭、維諾納、威尼斯、佛羅倫斯及羅馬。其中特別在羅馬的幾天內安排了梵蒂岡的行程,為一睹知名的梵蒂岡美術館珍品。數次的信件往返,在典藏耐心回應我所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後,這次義大利之旅確定成行。我、母親以及表哥,三個人就這樣帶著興奮又緊張的心情飛往遙遠的南歐。

Milano 俯瞰米蘭


      經過數十個小時終於抵達米蘭,一切都顯得不真實感。搭上安排好的在地接送,我們享受著米蘭夜裡的涼爽。一切就定位後,我們決定到旅館附近感受晚上的義大利。走在石鋪的小路上,一路上人們坐在點著蠟燭、鋪著桌巾的戶外小圓桌,手中握著酒杯笑著分享著生活。幾個女孩坐在小小的占卜桌與占卜師正在對話,搭配著魔幻般的月色,我們的步伐不再疲憊。

米蘭的第一站是米蘭大教堂,這個巨大的存在任誰也無法不為其讚嘆,我們踩了數百個階梯後到了教堂頂端,在還來不及喊累之前,便為屋頂上複雜且細膩的雕刻所震撼。一個個矗立在頂端的人像以及紋飾,印在藍白分明的天空,是義大利旅程中得第一個驚嘆。




Verona 漫步維諾納



        自由行的好處在於它給予旅人很大的空間與時間,是一種探險和發現的過程,隨時你都可以轉彎踏入原先沒計畫要去的地方或是尋找非熱門的景點,而這些異地角落往往是旅行的驚奇所在。






      不同於米蘭時尚之都的現代化,維諾納是一個悠閒的米褐色古城。我們經過了仍在運作的環形劇場,感受磨的光滑的石製觀眾席,我們造訪備受歡迎的茱麗葉的家,看見茱麗葉銅像和攀滿藤蔓等著羅密歐的陽台。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延著河岸、穿越橘色巷道找到的Giusti 花園。這座歌德曾經造訪過的私人義大利花園有著美麗的對稱設計。穿過巨大的鍛造門,高大的樹木排成兩列領著人們往裡頭走,在遠處的高端有一個張著口的巨大面具雕像。

乾淨的矮叢修剪排列成方形和圓形,圍繞著古老而美麗的雕像和噴泉。靜謐的空間中,有著水流聲和鳥叫聲,時有鴿子停在噴泉旁休息。坐在石椅子上, 人與自然在異國找到了一種和諧。



Venezia 威尼斯記憶
       



      離開了維諾納後是威尼斯。我總認為在知道義大利以前,好像就先知道威尼斯,一個在水上的古老城市。搭著歐洲之星,當車子緩緩駛過水面,迎面而來的海景,就以極大的吸引力宣告著威尼斯已經近了。拖著行李走出車站,屬於南歐的刺眼陽光反射在水上,閃閃發亮。一個個乘船的義大利男子傲然站在船頭,瀟灑的掌舵駛船。    
      我們在車站附近的轉角找到了下榻的飯店,這是旅程中我最喜歡的飯店。它並不是最大的或最豪華的飯店,但卻帶著濃濃的威尼斯色調,那種紅,是面具節才會出現的大膽深紅色。


      來到威尼斯除了要感受將洛可可藝術發揮到極致的道奇宮外,我更想到知名浪漫詩人拜倫及作家海明威以前常去的Caffè Florian

      這間坐落在聖馬可廣場上的老咖啡廳是在1720年時開幕,精緻的招牌、店內鑲金邊的畫牆,及穿著白色制服的老先生都讓時間停擺,大銀盤裡的義大利美食和戶外的現場演奏,讓這個在異國的午後特別悠閒。



Firenze 佛羅倫斯迷蹤
        
      
      佛羅倫斯的美麗,是每到一個巷子底轉身就見到另一個廣場的驚奇。佛羅倫斯已經是旅程的倒數第二站,正好是疲憊與不捨互相纏鬥的時刻。在這裡我如願以償看到如巨人般的大衛雕像真跡、著名的老橋。但讓我心底驚嘆的卻是麥第奇家族的禮拜堂。走入八角形的禮拜堂裡,有著極高的圓頂,四個高大的人像堅定的站在四方,好像在百年後仍鞏固著整個家族的傳奇一般。僅是透過這些雕塑與建築,便可感受當時麥第奇家族是如何叱吒風雲16世紀。
       
     


      除了數不完的藝術與歷史建築,來到義大利,忘不了的就是每天一支的冰淇淋的快樂。在佛羅倫斯我們成功的找到了朋友一再推薦的冰淇淋店。在飽覽名畫古蹟,走到快累癱的時候來一支正統的義大利冰淇淋總是讓我們興起在走下去的動力。






Roma 羅馬假期


        最後一站到了羅馬。走在羅馬的路上,我們手握著地圖,有點像是在一個巨大的遊樂園裡,尋找著想要玩的遊樂設施一樣。儘管整個義大利本身就是一個古今摻半的國度,在羅馬這種感受就更加明顯了。隨處可見的古老大噴泉或已經崩毀的古蹟。有人曾在談論羅馬古蹟時講述其廢墟美學,說廢墟是一種存在與不存在的交會,而我們總在看到這些殘跡時不斷的想像它完好的時刻。在羅馬,我們讚嘆它帝國的宏偉,同時也嘆息偉大文明總會在時間洪流底下消磨的現實。

        
      看過競技場的壯觀景象、許願池的人潮洶湧後,我們飛奔來到梵蒂岡,想要參觀傳說中的美術館。若能親眼見見這些藝術真跡,也算是能為這躺旅程畫上句點。我們沿著梵蒂岡外牆來到了後面,這才看見美術館的標示,連忙向前走去。然而越靠近,卻越有一種不安,只見往外的人潮竟多於向內走的人。到達小門,我向前詢問,帶著淡藍色的眼睛的高個子工作人員指著一旁的入口,淡淡的說已經過了參觀時間,要我明天再來。

        這是義大利之旅的倒數第二天,明天就要準備前往機場,也無法再到梵蒂岡。剎那間,站立在梵蒂岡美術館門外的我卻感覺梵蒂岡離我好遠。這並不是因為台灣到南歐的距離,而是那種未來不知道哪一天才會再踏上這塊土地的不確定感。


轉身,我踏上了歸途。


      有人說到了羅馬,勢必要在許願池投下錢幣,許下再次來到羅馬的願望。
我沒那麼做。但在梵蒂岡的門口,我告訴自己,我得再回到梵蒂岡。

      世界有近兩百個國家,而每踏入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或一片土地,我們對於世界便有不一樣的認知, 在這樣多變的互動過程中,人開使了解自己。義大利在我的記憶裡已經成了一幅幅畫作,偶爾在台灣的午後陽光下,恍惚間,隔著窗,我好像又看見在石子路上,踏著輕快腳步的自己。